小布不“小”,“苏区精神”放光芒!

小布很小,152.57平方公里的土地,犹如一颗小小的珍珠,镶嵌在江西省东南部、宁都县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。小小弹丸之地,却演绎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苏区历史画卷。

小布历史很久。南宋庆元年间,一位叫王天文的先民从吉水徙此,建村于小河汇合口土丘边,以溪水环绕,松柏苍翠,而得名小浦,听其名,让人很容易联想起这是一座建于水边的小村庄,小浦的初名一直沿用数百年,直到1964年,才因毛泽东在他1936年所作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文中写为“小佈”,“布”为“佈”简体,而改名“小布”至今,如此,“小布”之名,也可算毛泽东亲赐。

小布历史很红,那是一抹苏区红。1929年2月13日,毛泽东、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后取得大柏地战斗胜利后,乘胜进占宁都县城,在县城两天时间,完成了下井冈山后第一次筹集军糈款饷任务后,按预定的计划,向东固进军与红二、四团会合。15日,行经小布,夜宿于此,受到小布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的热烈欢迎,第一次来到小布的毛泽东、朱德,对小布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大加赞赏,还赠送600银洋给小布党组织作活动经费,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发动革命,发展革命形势。此行,也让毛泽东、朱德对小布的纯朴民风,高山狭谷的地理特点留下了深刻印象,预言这一带是将来大规模战争的最好根据地。

历史的机缘总是让人惊叹。第二年的冬天,为了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“围剿”,毛泽东、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部队3万余人从新余罗坊出发,一路向南退却,只为选择民风条件和地理条件最好之地安营扎寨,运筹帷幄。历史就这样又一次选择了小布,这一次,毛泽东、朱德率红军部队在小布驻扎了近两个月,从此这座寂静的小山村,不再宁静,成为当时中央苏区革命运动的中心,小布和中国革命紧紧相连。

小布,一座写满第一次反“围剿”红军胜利史的小村庄,当年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政治军事中心,至今仍完好大量保存当年红军信息的历史遗存,漫步其间,只要你稍在哪驻足,都能聆听到一段历史的回响,触摸到一段历史的温度,让你来一段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。

小布河滩,第一次反“围剿”前夕,在一个深冬的晴天,当年红军总部就在这里用毛竹搭了个简易的主席台,召开了反“围剿”时期规模最大的万人“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”,主席台两边是毛泽东亲笔书写的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,游击战里操胜算;大步进退,诱敌深入,集中兵力,各个击破,运动战中歼敌人”46字反“围剿”战略思想的大幅对联,毛泽东在对联中首次提出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军事思想。毛泽东站在台上,对着台下万名苏区军民,用他浓重的湘音,强有力的手一个个掰着指头,细数我们一定能战胜敌人的八个大胜利条件,苏区军民打赢反“围剿”第一仗的信心,就这样被毛泽东生动有趣的讲话鼓得信心满满。

几天后,红军速战速决,五天两战两捷,取得活捉敌师长张辉瓒等9000余人、不漏一兵一卒的第一次反“围剿”伟大胜利,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今天的小布河滩,已被修整一新的“誓师广场”取而代之,广场的上方,还原当年主席台的面貌,一代伟人毛泽东、朱德、彭德怀塑像正立其上,置身其间,耳边仿佛又聆听到毛总政委带领苏区军民振臂领呼口号“勇敢冲锋、拼命杀敌、多缴枪炮”……洪亮雄音在山谷久久回荡。

祠堂,每一位客家人心中的圣殿。在小布,百姓聚居,宗祠众多,那是客家人最好的建筑。革命战争年代,小布人总是深明大义,倾其所有,支援革命,毫无条件地把祠堂让给红军驻扎,从此,祠堂更是运筹中国革命前进方向的圣殿。在今天,小布的祠堂不仅仅承载了对先祖的慎终追远,更承载了一段中国革命的历史荣光。

3万余红军的驻扎,那是怎样的一种贡献。难怪朱德总司令夫人康克清离开小布43年后,依然感慨地说:“一次反‘围剿’前,红军为什么到黄陂、小布地区集中?就是因为那个地方民风条件好,这是首要的一条,那里是中心区,工作做得好,红军去了有吃的,住得下。”“有吃的,住得下”短短六字,道尽的是小布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,道不尽的是小布人民与红军浓浓的军民鱼水情。

“龚氏宗祠”这座在小布占地最大的宗祠,还有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称谓——“中共苏区中央局、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”。1931年1月15日,由于周恩来、任弼时暂时还未到苏区,在苏区的中央局成员项英、毛泽东、朱德、曾山围坐在宗祠上厅的两方八仙桌前开会,宣布正式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,与此同时,又成立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,这两个机关在小布的成立,不仅仅意味着小布成为指挥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,它更大的历史意义在于,使分散在全国十余省的苏维埃区域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党的领导机构,它见证了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初心使命,也为指导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当年,毛泽东就居住在这座祠堂上厅右厢房,这一年毛泽东38岁,正是人生精力充沛、思想锋芒犀利时,此时的毛泽东,刚刚指挥取得红一方面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反“围剿”大胜利,踌躇满志的毛泽东,将胜利的喜悦倾注笔端,诗情勃发,在厢房的煤油灯下,挥毫填写了气势磅磗的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上半阕:“万木霜天红烂漫,天兵怒气冲霄汉,雾满龙冈千嶂暗,齐声唤,前头捉了张辉瓒。”

“前头捉了张辉瓒”,张辉瓒,一个曾经扬言“要剃朱毛头”的敌师长,居然在战斗中被红军活捉,着实让苏区军民兴奋不已,为此,地方戏班子专门创作出一台用采茶戏演唱的革命现代戏《活捉张辉瓒》,这台戏第一次在小布公演,毛泽东、朱德的艺术形象也第一次在舞台上出现,这出戏后来成为红军的保留节目,经演不衰,也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早演出的革命现代戏。

同样还是在这盏煤油灯的映照下,毛泽东在他书案桌上展开了自前一年5月在寻乌作《寻乌调查》的手稿,和前一年10月利用罗坊会议开会间隙找8位兴国籍红军战士开展调查,所作《兴国调查》的手稿,自这两个调查后,毛泽东一直忙于战事,无暇顾及这些手稿的整理。第一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,令毛泽东心情极好,思想飞扬,终于可以利用战事休整的间隙,在这间静谧厢房里,将这两个调查整理成文,洋洋洒洒,一篇8万余字的《寻乌调查》,一篇4万余字的《兴国调查》,并写就这两篇调查报告的前言,字里行间,留下了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新思想、新认识。

小布是一方灵性的土地。不仅孕育了毛泽东新的思想,也孕育了红军的胜利,更孕育了一支新兵种部队的诞生。1931年1月,这是一个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里程碑的时间,这个月,红军利用缴获的“一部半电台”,先后在小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、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,开办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,一支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发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技侦情报、通信部队,通信学校就这样起根于小布,我军打信息化战争的萌芽历史从此书写。

还是这部电台,红军每天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,被毛泽东和朱德赞誉为“这是没有纸的报纸”,这些汇编的新闻,经红军中的大才子、书法家、时任总部参谋处长的郭化若,题名“参考消息”,也就成了今天《参考消息》的起源。

历史的脉络在小布的一座座祠堂中是清晰可视的。在距“龚氏家庙”步行不过百米的红军总交通队旧址“熊氏宗祠”,这是一支在红军没有无线电装备之时,靠架设有线电话、徒步或骑马送信保障红军战时通信畅通的部队,两处旧址,百米之间,让你感受到的是红军日渐强大的铿锵步伐。

然而,就在与“熊氏宗祠”并排而立的“张氏家庙”,这里发生的一件大事,又一次让小布之名载入中国革命史册。1931年2月17日,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在此成立,毛泽东任总政治部主任,这标志着全国各地红军开始有了统一的政治工作领导机关。尤引以为豪的是,“张氏家庙”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发源地。

走进一座座曾为红军营房之地的祠堂,屋内屋外满眼清晰完好的红军标语,“优待白军俘虏”“士兵不打士兵,穷人不打穷人”“欢迎白军士兵来当红军”……顿时让一座座旧址鲜活生动起来,历史的时空就这样穿越,仰望这一条条大幅红军标语,端庄浑厚的笔画之间,仿佛又看到当年被毛泽东赞誉为“红军书法家”的舒同,在此挥毫书写标语的英姿。红军标语,那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。

极为有意思的是,在“熊氏宗祠”的二楼廊间一棚檐下,居然还保留有当年红军张贴于木板上的小纸条,上书“洗脸巾”三字楷书,历经90年风雨,依然完好,一下就还原了当年红军宿营于此的军容军纪。此时的红军距人民军队建军不过三年余,但纪律严明的军队作风已经形成,这张小小的纸质红军标语,生动诠释了今天的人民军队作风和红军历史从来都是一脉相承,其实,这又何尝不是见证人民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“活化石”呢?

还是因为红军的胜利,让历史记忆中的1931年小布春节格外隆重热闹。小布人民溢于言表的喜悦,化作了家家大门上的那一副副红对联——“翻身不忘共产党”“永远跟着红军走”,横批“饮水思源”……不大的小布,方圆十里驻满了红军部队,军民情同骨肉,亲如一家。这是红军部队第一次在苏区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,在毛泽东警卫员吴吉清的笔下,这个春节最让他难忘的是除夕之夜,毛泽东、朱德端起盛满小布米酒的酒杯,慰问全军官兵,祝福新春佳节,希望同志们在新年打更多的大胜仗,听得每一位红军战士浑身是劲。

春节的暖阳映照在小布河滩,格外和煦,几十天前,红军总部在这召开的一场誓师大会鼓舞士气夺取了大胜利。新年第一天,还是在这个会场,毛总政委又一次站在了这个台上,不同的是,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换成了“热烈庆祝反‘围剿’胜利暨迎春大会”,在这次大会上,毛泽东说了一段极有意义的话:“我们红军四万,只用五天时间,就打败了十万敌军的大‘围剿’,这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大胜利!这个胜利,是红军的胜利,是苏区人民积极支援红军、保卫苏区的胜利!”毛泽东激动人心的讲话,令台下掌声雷动,口号声如潮涌动。这是毛泽东对小布人民、苏区人民的最高褒奖,这是一个令小布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春节。

小布不小,历史永远铭记,那是中国革命前进道路上的重要驿站,那是党和红军在小布大地书写的辉煌一页。


作者:曾晨英

来源:赣南日报

宁都县融媒体中心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