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了保险的“山凤凰”丨攻坚克难谋发展

近50%的税收、60%的GDP、70%的技术创新和80%的就业……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。减免租金税收,降低融资成本,优化政府服务……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驰援,不少中小企业也迎难而上、逆境突围,为经济恢复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。中国之声特别报道《攻坚克难谋发展》第五篇《上了保险的“山凤凰”》。


遭遇滞销 黄鸡产业受到重创

在江西赣州宁都县的一家餐馆里,大厨正忙活着制作一道江西名菜“三杯鸡”。一杯米酒、一杯酱油、一杯香油,“三杯鸡”正是得名于此。在宁都,“三杯鸡”的原材料就是当地的宁都黄鸡,这种黄鸡嘴黄、脚黄、毛黄,饲养历史已经有1500多年了,被称作当地的“山凤凰”。宁都黄鸡肉质细嫩、营养丰富,受到广大美食爱好者的青睐,年出栏量高达1亿羽,是当地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。

宁都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兴辉介绍:“宁都黄鸡产业是我们宁都县的特色产业、富民产业,这个产业在我们宁都县农业产业中,也是一个最大的产业、支柱产业,产值三十多个亿,对我们农民增收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。”

(外表靓丽的宁都黄鸡)

然而,新冠肺炎疫情下,宁都黄鸡一度遭遇滞销难题。宁都县某黄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声福说,一块钱一斤都没人要。

谢声福说:“这个冲击会比较大,当地老百姓每家每户都有鸡,我们一家是六百多万羽,继续养要饲料,一天的饲料就要花费三十多万,损失很大的。”

严代伟是当地的黄鸡养殖大户,经过二十年的摸爬滚打,不仅成立了专业合作社,还带动当地236户农户共同养殖。然而,去年秋天,他养殖了大半年的黄鸡还趴在窝里。眼看着成本一天天增加,订单却拿不到手。

转变思路 生鲜鸡变身“三杯鸡”

“山凤凰”该如何涅槃重生?遭受重创的宁都黄鸡产业背后是3160户像严代伟这样的养殖户。如果生鲜鸡的销路受阻,那么,能不能换一个思路呢?于是,主管部门挨家挨户地走访养殖户、合作社,再带着他们跑市场、想方法,终于找到了一个应对之策——精深加工、冷链配送。

李兴辉表示:“销售鲜活产品,它的销售半径会受到制约的。一只宁都黄鸡屠宰了,可以卖五十二块钱,说不定做成其他产品,可以卖一百块钱。要走这条模式,精深加工,由卖活鸡逐渐转变为卖速冻产品、冷冻产品以及加工产品,要延长产业链,出台相应政策,进行市场开拓,市场品牌宣传。”

找到了方向,又有了政策的支持,谢声福的合作社也开始尝试改变单一鲜鸡产品线下销售模式,注册成立了年加工1000万羽的黄鸡食品加工厂。严代伟和养殖户们纷纷将自家出栏的鸡送到这里,让它们华丽变身成“三杯鸡”“盐焗鸡”“盐酒鸡”等特色加工产品。

谢声福称:“我们上了熟食加工线、屠宰加工线,研发我们的产品来降低风险。我们公司有四部冷链车,不会产生大面积的资源囤积,可以销售到各个地方。今年1-4月份我们销售额比去年增长超过35%。”

(宁都黄鸡加工厂的流水线)

多管齐下 给“山凤凰”上保险

为了保住当地的品牌产业不倒,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,宁都县还引导养殖户成立了宁都黄鸡产业协会。这种“协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形式,可以实现统一供苗、统一防疫、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销售。就在最近,“宁都黄鸡”价格保险试点项目也正式实施了,李兴辉说,这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相当于给养殖户们的“钱袋子”又加了一道保险。

李兴辉说:“保费就是每羽1.6元,农户自己承担25%,四毛钱,县财政承担25%,还有省财政承担50%。”

今年1-4月,宁都黄鸡销售近3000万羽,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,带着老乡闯出一条新路子的宁都县既保住了自己的支柱产业,也保住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县经济发展的主动脉。“输血”不如“造血”,产业兴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。

(养殖户严代伟在鸡棚)

如今,在宁都县长胜镇旱垴村的脐橙山上,红棚绿墙的鸡棚遍布山头,养殖户严代伟看着一群群“跑山鸡”自由觅食,心里谋划着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。

严代伟坚信:“我们有了更好的保障,相当于吃了一个定心丸。目前建立了防疫团队、销售团队,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,我们非常有信心做下去,还是能迎来春天嘛。”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