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都是个好地方 | 杨依村

杨依村位于黄陂镇东北部,离墟镇7华里,靠山面水,村级公路经杨依大桥连通永宁线与黄陂河两岸。杨依古称“王尔”,是“寳”中之宝;因为河水荡漾,涟漪泛起,所以改称为“漾漪”;时间久了,又演变成“杨依”。弯弯如圆弧的河堤上,一排排杨柳树枝条垂垂,迎风起舞,春风得意;用“杨柳依依”之意来命名这个美丽的村庄,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
杨依是宁都客家古建筑最多的千年古村之一。明清之际,村中高楼大屋鳞次栉比,祠堂庙宇森然林立,雕梁画栋,飞檐翘角,气势恢宏;浮雕彩绘,木格窗花,精美绝伦;高墙古巷,卵石巷道,幽深清雅。村前是一大片平旷肥沃的农田,燕飞人语,牛奔犁耕,红荷绿稻,四季如画。再前面,就是黄陂河了。河流弯弯如弧,犹如古代官员的官带,千年来一直系在杨依村的腰上。杨依人把这段河流称为“珍溪”,也叫“角带水”。

杨依历史悠久,据谢氏家谱记载,早在唐乾符年间(874—879年),申伯66世中杰公从安福东西团来杨依开基,至今繁衍已传36代,子孙遍布四方,男丁达6000多名。

杨依自古至今人杰地灵,崇文尚武,人文俊秀。元末明初,相传该村谢仕聪在洞庭湖随军救驾有功,被朱元璋封为“海船总领”,永乐年初又被封为“大木桅心千长”,并赐号“建明”;至今杨依还有“建明翁祠”。谢协花清道光五年(1825年)拔贡,钦加五品衔,在广东任职期间以重金购得一部《宁都易堂原版》,该版收录了六魏(魏祥、魏禧、魏礼、魏世杰、魏世傚、魏世俨)文集,古版于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禁毁。协花回乡后任梅江书院主讲,雇请本族雕刻能手谢选青按文集刻版2000余块,历经3年才完工,使宁都六魏文集得以重新在民间流行。宁都农民起义首领谢云彪,号福兰,家贫,从小习武,咸丰五年(1855年)冬,与李永秀等人在洛口林岭脑组织农民起义,名叫“千刀会”,高举“灭清朝,均贫富”的旗帜,队伍发展到数千人。次年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取得联系,并肩作战,声势浩大。咸丰七年(1857年)二月,谢云彪攻占了宁都城,同年六月兵败被清军所擒,英勇就义。清朝政府对起义军进行残酷镇压,并取缔宁都谢姓人读书、考举的权利。杨依谢氏人并没有屈服,他们自筹资金,于光绪二十年(1894年)在石鼓岭下建起“纯青书院”一所,继续擂起了奋发读书、造就人才的咚咚鼓声。该书院一直办到清末,成为宁都五所最有名的书院之一。

站在杨依的后龙山上,杨依村风光尽收眼底:在山水田园之间,“二龙戏珠”“三鱼护案”“金龟胜迹”“灵凤古祠”“鹤坪乔木”“赤水明珠”“冈头石鼓”“水口文峰”等珍溪八景星罗棋布,更增添了古典的辉煌与美丽。

当下的杨依村,依然是人才济济,俊彦辈出。弯弯如角带的珍溪河水,川流不息。人文景观古典优雅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杨依,像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,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,进入越来越广阔的视野。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